4 Y0 j& c x: k9 j
9 T- s( S) s' }7 M$ ?, A( g9 {( H; j3 a7 W
一共打了38年(1235年-1273),分四次。
/ N+ Y: s9 `9 @* l- V+ |& r, D/ `8 k/ j' ^
O5 o l( O4 }
, Z) ]' b& n( \5 ?8 D7 q& F& H3 w
- a5 Y/ f. Z0 u9 {: h; N5 T( K8 G8 T第一次:公元1235年到公元1239年
& ]' p) y; ~) [! d- W( e; j# [6 X+ Q: r, G7 ~6 `$ h. I
公元1235年,蒙古大汉窝阔台,集合了蒙古、女真、西夏、渤海等各部人马共计50万以上,兵分三路攻宋,终于开始了历时45年的灭宋战争。其中由窝阔台三子阔出带领的中路军,兵峰是直指南宋的军事要地,就是京湖地区襄樊重镇——襄阳+ Q. n! \ Z& p! |
襄阳失守
3 S- h6 |0 o1 d; G4 o! A/ `; l这次襄阳失守是在从岳飞从伪齐政权下收复的第一次失陷,这对南宋朝来讲是后果很严重,损失很巨大。直接的损失来自襄阳失陷的官民物资。数万人被掠走,30万石粮食、24库精良兵械,尽入敌手。 而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败更加惨重。7 B/ k* Z- x( ]" Q. @
襄阳作为战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国之西门”,是南宋在荆襄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长江天险不再是天险,门户洞开之后便是大片土地是无险可守,直接威胁到首都临安。因此襄阳失守后不到一年,宋京西南路的一府八州军,有七个州军全部失陷。" L* N4 E+ J7 ~- m. l6 ~ ]
在当战局对于南宋十分危急之时,有两个人扭转了形式。一个就是蒙古军队中路军的主帅阔出;另一位就是南宋著名将领孟珙。蒙古军的主帅在1236年秋天突然得重病不治身亡;而孟珙在蕲州、江陵等地,接连击退蒙军的进攻。这样由于双方的形势对比转化,使得当时的襄阳战场形成了胶着状态。4 N6 V5 X7 V5 f, K
0 j& O0 M$ m9 Z' b8 Y# I1 y) r
! x- y6 w2 M7 s& Z
! F3 X( Q: W5 q3 _6 E9 R9 @
第二次:1239年到1257年& `! e/ `* e* n
6 ~: o" I0 W, `0 d/ u6 ?6 r1 c
元1251年之前,襄阳战场是宋军占主导地位,采取出击的方式,前后两次收复襄阳。4 u7 w4 d( [; w% @# A8 [. Y
公元1239年,升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全面主持京湖地区防务的孟珙,与蒙军再战,三战三捷,克樊城复襄阳。但是虽然收复了襄阳,当时由于蒙古军队对襄阳的破坏导致襄阳城防破落不堪,人员物资严重匮乏。此时的襄阳城已经成为易攻难守之城,孟珙考虑后,不得不弃守了襄阳。, y' I3 e' e0 y9 B* V2 L0 H. G
襄阳城拱辰门瓮城$ s4 |8 o0 ?4 n; Z' F
随后的几年中孟珙一直担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负责襄阳地区的全面防御之责,使得在这一段事件内宋军在这个局部战场上保持着一定优势。
, V" l9 z! R: o( V9 M淳祐十一年(1251年),就任京湖安抚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认为,郢(今钟祥)、襄(襄樊)一带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樊绝对不可弃之不顾,便在修复郢州城后,向朝廷请求一万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钱粮支持,打算收复襄樊。朝廷从别处给他调派八千人支援,并拨钱一千万贯作为军费。这年四月,李曾伯派荆鄂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二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襄樊的蒙古军队发动进攻。战斗中,南宋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一举攻克了襄阳、樊城。此战被李曾伯刻在了襄阳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真武山东麓的崖壁上。铭文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共11行79字,每字约25厘米见方,为阴刻楷书竖行排列。前7行为序言,通达明了:“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后4行为正文:“壮哉岘,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其大意是:雄壮啊,南北分脊的岘山!陵谷变迁,你是一座壁垒。天命圣武,使襄樊失而复得。你真是大宋王朝千万年的屏障。
( V6 N. f# {0 q“襄樊铭”摩崖石刻
/ e, w. n- s. ~& y8 h* k( i收复襄樊后,李曾伯又下令筑城,限期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4 }2 R. R/ S: a鉴于“筑城容易守城难”,次年(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点经营襄樊的建议,包括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朝廷部分采纳其建议,下拨一百万缗的屯田及修筑渠堰补助费,并免除襄、郢之税三年。到宝佑二年(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调任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时,已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樊定居,使其渐渐恢复生机。$ Y% C# N9 g% x+ w4 q- X
当然在这段时间之所以宋军能够取得一定军事胜利除了南宋自身的努力之外,蒙古内乱也是一个原因。 1241年,窝阔台病死。不出2年,他的继任者贵由又病死。蒙古帝国陷入了汗位争夺的政治斗争中,一直到1251年才选出了新大汗蒙哥。
$ \! Y8 N: @8 W, f- Q
$ K2 D0 p+ o% n) z第三次:1257年到1267年
% ` g# H- i1 k1 e8 l2 j. ~ J+ `2 `$ R, |- m9 V( S
在这个十年中,宋蒙双方都陷入了内斗。不过在1257年到1259年还是发生一场激烈的大战。不过主战场是在四川的钓鱼城,而襄樊地区只是副战场。 1257年,在基本清除了威胁自己权力的内部因素以后,蒙哥决定在第二年出兵攻宋,这次是由他自己和忽必烈亲自领兵征战。此次蒙军攻宋,依然是兵分三路,战略部署却有所调整。蒙哥主力猛攻四川;忽必烈的东路军避开襄樊,直扑鄂州;蒙军西路军则实施战略大迂回,绕道大理。所以襄阳的防御,并没有受到任何考验。但是,金庸笔下的襄阳之战就是以这一次的战争作为背景的。特别是在阵中,蒙哥大汗被一箭射死,因此蒙古军队才会撤退。8 b' R# H7 O& v/ F) l+ Q
然而,实际上蒙哥是死了,但是不是在襄阳而是在四川的钓鱼城。蒙哥的意外战死,导致蒙古军攻宋计划破产。而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大汗之位,也是急急忙忙的撤兵了。* o0 ^! G8 M% h( B3 A" { d3 Q
忽必烈回到草原后,经过了几年的征战,一直到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彻底结束了持续四年的内乱。同时,忽必烈开始改变先前蒙古大汗的做法,不再对占领后南宋的城池进行屠城式杀戮,改为用各种手段招降南宋将领。
! N, O) ^" L" R, O0 w而在南宋这一边,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贾似道的弄权,他不断打击异己势力,使得一大批有能力的将领被贬职,像第三次收复襄阳的高达,像在经营钓鱼城的余玠等人在受到排挤后不是赋闲在家,就是郁郁而终。于是宋蒙战争的天平又开始向蒙古一方倾斜了。
6 f/ ~; Q6 R% n5 ?6 w1 r* N3 s& @# b4 I7 @( m9 F
第四次:1267年到1273年
' _/ D" Q- N$ a! i4 h0 P- X: j9 D! ]' w5 U2 l! p( Y" }
公元1267年,京湖安抚制置使吕文德犯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严重失误,他竟然允许蒙古军在樊城外置榷场。于是蒙军很快的就进筑起了堡垒,一下字就断绝了襄樊的粮道。等到吕文德明白过来,知道自己误事了,又气又急,一病不起。
7 V: i; [ O% V9 P' b1 y, h' A; h( D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最后一次襄樊战役拉开序幕。在得知襄樊被围后,宋王朝急忙下令四川和两淮的援军增援襄樊。( q9 q1 O$ x7 R' o! R2 z$ J
同时京湖安抚制置副使、襄阳知府吕文焕,也几次主动出击,力图打破蒙军的包围,但是都没有成功。1269年3月,两淮都统张世杰,率马步舟师最先赶到襄樊,与蒙军在襄阳东南的汉江上进行了一场大战。经过激战,张世杰不敌蒙军,被迫退回。随后赶到的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则利用春季汉水暴涨,以战船将粮衣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同年6月,荆鄂都统唐永坚,自襄阳城杀出,结果兵败被俘投降。同年7月,夏贵率5万军队、3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此次却遭沿江堡垒蒙军的猛烈阻击,增援未果。同年12月,吕文德病故。京湖战场宋军失去了临边40年,最具威望的军事指挥官,给襄阳保卫战带来了重大的消极影响。
' {; T0 `+ b& m" \8 Y3 N) \- l. M尽管蒙古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襄樊,各地的军队也是源源不断地开往襄樊,在短短一年之内围困襄樊的蒙军就增至了10万。但是,吕文德所建立的军事集团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视的。他们在襄樊地区经营十多年,他们凭借襄樊夹汉水,地险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别是守备措施充分,物资储备丰富,使得蒙军虽然急切,但也在短时间内根本拿不下襄樊。5 ]# e9 K" O; X- b* D- @
但是,由于元军在襄樊地区站稳脚跟,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不断的缩小包围。特别是元军对于援助襄阳的部队进行痛击,宋军几次增援都以失败告终。这就是所谓后来有名的“围点打援”的战术。这个战术一执行就是三年,等到1273年时,襄阳城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特别是元军大举围攻樊城,失陷后,襄阳再无所恃,城中也早已粮柴短缺,士气低落。在这个时候,元朝派人劝降,吕文焕在1273年的二月举城投降,襄樊战役正式结束。
6 g& ~# b9 b# `+ _( z% ]) w襄樊之战是决定南宋命运的关键一战,南宋参加最后一次襄樊战役的主要是吕氏军事集团的部队,虽然他们浴血奋战的功绩不容抹煞,但由于指挥失误迭出,以及南宋王朝的F·B自毁长城,最终导致了这一关键战役的失败。
3 Q9 N d* o, B; d- F% d襄樊之战之后,南宋没有几年便迅速的败亡了,到1279年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跳海,南宋灭亡。
; L! c" {! \8 h2 F [9 `
$ f, y2 W% a5 N" D0 H* ]: W# U从公元1235年开始宋蒙之间的军事同盟破裂之后在襄阳开战以来,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前后历时长达38年。在这段时间内,共中间经历了襄阳城的失守与收复、再失守与再收复、蒙古南宋各自的内乱甚至内战、双方尔虞我诈的谈判、打打停停的消耗各种事端是层出不穷。宋蒙(元)双方为了争夺这个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和水军,动用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先进武器,双方死伤人数超过40万人。
- m0 [! C" B6 |" `4 k5 p) t0 m: V x2 b; M3 c( R/ Z
知道襄阳城怎么破的吗?光靠骑兵能打到多瑙河; h4 @& ^& ~" l5 q2 \
- ?6 V* R U7 j& I襄阳城原守将为吕文德,对,就是被金大侠黑的一无是处那个文人,是主动投降的。
- {% n a% a* B# e+ Z. z% c。一直身负襄阳防守要务。
8 L; U; i" X- P' {/ M8 |吕文德对大宋极为忠诚,蒙古军队喜欢用附庸军队,导致蒙元能够打的到襄阳而襄阳城无法反击,他活着的时候,蒙古多次猛攻襄阳都被吕文德击退。; W2 _5 ^9 D7 `# E3 n
但是吕文德病死了。
7 v1 C- g% j: ]% j h. i9 a! Z另外,蒙古军队也大量使用附庸军,过了大约不到半年,南宋军民就研究出来了抵御配重式投石机的方法:用草编绳子,浸湿后涂泥,挂在城墙上方。# v+ t: X1 W. n2 v1 r; d! I, ~) h
吕文德病死后,他的弟弟吕文焕接任了他的职位,都会掳掠当地的工匠,守了好像是4年。5 u$ v* m E# G# o" w+ x
这时,阿拉伯人给蒙元献上了回回炮(配重式投石机)。回回炮的射程远远超过中国传统的投石机,强迫当地工匠为他们打造武器装备,但是占领任何地方后。# v1 z' l2 B/ s: l' Z+ Y2 O8 x1 K
吕文焕的抵抗意志崩溃,于是投降了蒙元。
( Z" J* _' v" k9 P) U补充一点,无论哪种投石机投来的石头,都会被这种防具弹落,没有任何效果了。
% H: M5 k* e9 \7 x0 `, N蒙古人自己没有工匠。每当他们征服了一个地区后,都要征发当地的军队,做他们的炮灰-------当然,真正的主力还是蒙古骑兵自己。, X. z! c) h( g$ J/ _5 [; u
但是象攻城这种体力活襄阳城不是打破的,实际上是个武将
后续慢慢更新!不妥之处,请望指正!
3 @! f b( Q5 O$ G1 O' r) k' o- L! Z. o! j* p5 y3 ^* Q3 E; B
! m0 O9 s7 g+ i1 O; Y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