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尽管各界一再呼吁改变“一考定终身”,以平常心看待高考,但高考仍是当下促进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是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大希望,是守护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 |
| |
今年的高考,格外牵动人心。
9 S/ W$ A. j" k6 v' H3 T! d* H3 C- k ~0 G3 w; D0 A! y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部分省份将迎来全面推行“新高考”之前的最后一次高考,能否完成从现行高考方式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从去年的18个增至今年的26个,提升效率、力促公平的目标能否实现?江西与河南的高考替考案很多人还记忆犹新,高考舞弊屡禁不止,且日益呈现集团化、高科技化特征,能否从根本上杜绝扰乱考试秩序、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确保高考平稳公正进行?
0 m X$ g7 c1 |, r ~+ X R- v: m2 `3 L. G+ ?" A+ Z
每一个问号的背后,都凝聚着整个社会对于高考科学性与公正性的高度关注,自然也有对违背公平的教育现象的焦虑与担忧。
! k: P) i L) v! S& ]4 R6 I# o
5 q: q3 }, Y% Z) x9 W, [ 每年的高考日都是一年中最令人关切的日子。与高考有关的每一次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到广大学子的切身利益,也会触动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究其原因,尽管各界一再呼吁改变“一考定终身”,以平常心看待高考,但高考仍是当下促进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是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大希望,是守护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 7 ]) \, I* u* }& \
8 u- m1 ]5 Z2 z9 S, i) }* {5 B8 `
面对期待与瞩目,进一步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升高考命题的科学性,提高考务组织能力、确保考试安全进行,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4 j, K& b5 B& c% X! R+ C% Q( E6 G! t* ^
我们看到,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当下,面对各种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推进中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在努力改变以往局部修修补补的状况,力求从考试与招生两个方面寻求根本性变革。文理不分科、一些科目一年多次考试、“3+3”科目组合、多元评价录取、合并录取批次,还有部分高水平大学全面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宽口径招生、交叉培养,鼓励学生进入大学后,根据兴趣特长自由转专业……这些举措都意在从根本上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引导社会、学校和家庭从关注“学习成绩”到关注“学生成长”,充分尊重学生的学科特长与个性特征。
% ^, Y- J% [ v
5 N: k$ P q1 ` 确保试题试卷不泄露、确保考后评分阅卷不出错、严厉打击高考舞弊,考试管理和考务组织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也在提升。不久前,《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考试舞弊将入刑,新修订的教育法也对考试舞弊的相关处罚进行了规定,教育、公安、交通、保密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替考作弊专项行动,都是要从根本上斩断考试舞弊的利益链条,杜绝舞弊行为,保证高考公平公正。 & _) I E6 }. a7 i1 t1 n! L0 E
+ p" R9 D8 ?2 c2 U4 _1 h
当然,高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区域之间、省际之间高等教育资源仍不均衡,在缩小各省高考录取率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兼顾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实现改革效果的最大化;在推动解决“异地高考”等教育难题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个体需求和流入地现实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能否真正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能否真正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与终身学习的理念…… 0 H& l% ^6 r6 E+ V }9 p) J% G* R( v
. P1 d2 M. E( q. U; a! T$ u
考试制度的完善堪称“天下难事”,但无论多难、多复杂,做好高考科学性、公正性这道时代命题,永远不能停下脚步。因为,高考的背后,是万千学子改变命运的可能,是民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1 B# L6 Y6 W K% h# C- F2 G
2 l! E- m$ K( F/ A3 } 筑牢教育公平的基石,捍卫社会公平正义,高考正当如此。 1 W5 Y, n% ~( f% A8 c$ P" w; L
X% V' w- x Z O6 v' P |
| ' a9 y% g) t5 X. H, A `4 Q: g- b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