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目前,中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顾虑已不是简单的观念问题,而是现有的养老机构太少的问题。随着老年化加重,政府可能要像兴建学校一样兴建养老机构。; h0 ]6 H6 m/ ~: O5 o& m1 L
2 ~, _5 S5 x8 C9 n O7 U9 @* R
2 ^1 m( G! v R. z7 e% n 自上世纪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后,一对夫妇、一个独生子女的三口之家成为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如今,最早响应国家号召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长已经步入中老年,如何安度晚年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迫切问题。为此,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国家为独生子女的公民设立带薪年假,让独生子女的孩子们能有时间照顾日渐衰老和多病的父母。
, W3 ?- S. y2 E9 \& B; T8 A; Y" p v6 Y, F3 @1 ]0 W5 F; R$ @
独生子女父母为执行国家政策作出了自我牺牲。囿于“养儿防老”传统观念,以及现实中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的滞后,目前,中国绝大多数老人仍然是居家养老。这对于以前有多个子女的老人,不存在很大的问题,子女可以分担赡养老人的义务。然而,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他们所承担的养老压力大得多,一对夫妇可能要同时赡养4个甚至更多的老人。 7 z4 T: i7 v; `
# X- W I! ]8 `. m5 u" R1 X; c
为独生子女设置带薪年假,尽管初衷值得肯定,但是这项措施可能将压力转嫁给了独生子女所在的单位。在现有的带薪休假制度尚且难以完全落实的情况下,额外为独生子女增加假期,其现实可行性有多大存在疑问。
# ~' X9 X# G3 o$ ]* n% Q3 X! z0 V# x
在计划生育实施初期,国家就对生育一个孩子的父母实施奖励政策,即发放独生子女费。但是,多年以来其金额没有随工资增长而增长。垂垂老矣的独生子女父母不需要微小“奖励”,而需要切切实实的关怀。 ) @) K% |% z3 H# Q2 b
: \7 m! `5 o* A! p8 d
在可预见的未来,居家养老依然是中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子女是赡养老人的责任主体。减轻独生子女的负担,就是减轻他们赡养老人的负担,也就能体现国家保障独生子女父母的责任。
+ u3 W* C) p }! t3 B0 x$ C! |) M9 s& f9 s) A/ O% K
计划生育政策、养老政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税收、社保等各方面涉及民生的政策通盘考虑。比如,个税制度改革正成为当下的热点。对许多工薪阶层来说,个税已成为个人最主要的直接税负。如果适当减少独生子女的应缴纳个税,就能有效缓解他们赡养老人的压力。中国的老人有节俭的传统,他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国家让出一部分税,就能明显改善他们的生活。
2 B/ T& X- R6 C9 [* b0 d' u% j c# t/ v9 o$ m- o: g, t
如今,“独生子女”一代的80后、90后已走上工作岗位,很多用人单位的多数员工是独生子女。尽管让企业承担额外的责任,寄予独生子女特别的关怀,在现阶段难以实现,但是,企业针对独生子女员工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改变也是现实需要。对此,国家应该帮助企业适应这种改变,让员工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比如,根据独生子女员工的数量,相应地减免企业的税费,同时监督企业不打折扣地执行现行休假制度。 . M. X: n/ {% ^
. C, R; \- J6 V5 E" H9 U4 T6 ~ 从长远看,中国老年人以居家养老占绝对优势的养老模式势必发生改变。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二孩子女,在现代生活压力之下,赡养父母必定有力所不能及之处。现在说未雨绸缪已经晚了,应当亡羊补牢,大力建立公办和民营的多层次养老机构。目前,中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顾虑已不是简单的观念问题,而是现有的养老机构太少的问题。随着老年化加重,政府可能要像兴建学校一样兴建养老机构。 % Z7 I( C. {' ]
8 r# W Q! `- z( @4 d 在以“独生子女”为标志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初期,这一人口政策的红利显著,有效地控制了过快的人口增长。30年来,各方面还没有充分考虑后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如今,社会已经意识到生育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了生育政策调整必须慎之又慎的共识。不管如何,对于“独生子女”的历史遗留问题,国家应妥善做好制度设计,表现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
) m x$ ^ y: P/ g( G \ |
|